第三章:活动管理-总价活动

第三章:活动管理-总价活动

欢迎来到第三章。在上一章,我们的所有活动都聚焦于“单个商品”的降价。但作为运营,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:如何让用户一次买得更多? 这就引出了我们本章的主题——总价活动。这类活动不再关注单个商品的价格,而是着眼于用户的“购物车总价”,通过设置一个“满X元”的门槛,来激励用户为了凑单而购买更多商品。

3.1 营销活动

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一个,也是最经典的总价活动,就是“满减”。

3.1.1 总价活动-满减活动管理

image-20250725201823505

我为什么要设计“满减”功能?其核心的业务诉求,正如上图所述,是为了提升客单价

在日常运营中,我会遇到很多类似的场景,比如:

  • 满减:订单金额满100元,减免20元。
  • 满赠:订单金额满200元,就赠送一个小礼物。
  • 满折:订单满3件,就享受8折优惠。

这些玩法的本质,都是在用户下单的最后一步“临门一脚”,通过一个有吸引力的优惠,引导他们“再多买一件”。本节,我们就来从0到1地设计出“满减”这个功能。

1. 角色与流程

满减活动的设计思路,依然遵循我们熟悉的框架:角色 -> 流程 -> 功能 -> 字段

  • 核心角色:依然是商家(活动的创建者)和用户(活动的参与者)。
  • 整体流程:商家在后台创建满减活动,用户在前台浏览商品并参与活动。

image-20250725202251529

image-20250725202329925

对于用户来说,参与的体验必须是无缝且直观的。我的设计要点是:

  • 在商品详情页:就要清晰地展示出这个商品正在参与的满减活动,比如上图案例中的“满200减20”标签,这会成为用户把它加入购物车的重要动力,而这又分为直接满减阶梯满减,对于阶梯满减来说,用户购买的越多优惠越多
  • 在结算页:当用户选购的商品满足了满减门槛时,系统需要自动地计算优惠,并清晰地展示出减免的金额,给用户带来“占到便宜”的满足感。

2. 商家创建满减活动

image-20250725202431819

对于商家,我设计的创建流程依然是清晰的四步走:

  1. 选择活动类型:商家首先在活动中心选择创建“满减活动”。
  2. 填写基本信息:设置活动的名称、时间、面向人群等。
  3. 设置满减规则:这是满减活动的核心,也是设计的重点。
  4. 选择活动商品:圈定参与本次满减活动的商品范围。

现在,我们把上述流程,细化为具体的字段。

  • 基本信息活动名称活动时间参与人群等,这些都是我们之前设计中可复用的标准组件。
  • 活动规则:这是设计的关键。与单品活动不同,这里的规则是作用于总价的。我通常会为商家提供两种优惠类型:
    • 直接满减:最简单的模式,例如“满100元,减10元”。
    • 阶梯满减:更灵活的模式,例如“满100减10,满200减30,满300减50”,通过多个档位,进一步刺激用户提高客单价。
  • 活动商品:商家可以选择全部商品都参与,也可以指定部分商品参与。

image-20250725202902097

最终,这些字段会构成我们商家后台的创建页面。请特别注意“优惠类型”的设计,我通过单选框(Radio Button)让商家可以在“直接满减”和“阶梯满减”中切换。当选择“阶梯满减”时,我还提供了一个“+”号按钮,让商家可以动态地增加优惠层级。这种设计,兼顾了功能的强大性和操作的灵活性。

3. 满减活动列表

image-20250725202925437

当商家创建完活动后,他需要一个统一的列表来管理。我设计的这张列表,除了包含活动名称、时间、状态等常规字段外,还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字段——“优惠信息”。

在这个字段里,我会清晰地展示出这个活动的核心规则,如“满300元,减30元”。这能让商家在不点进详情的情况下,快速地浏览和识别每一个活动,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。同时,列表页也提供了查看编辑结束等必要的操作入口,其背后的状态机逻辑与我们之前设计的完全一致。


3.1.2 总价活动-满赠活动管理

在开始设计前,我们先来看一个我经常遇到的真实业务场景:某个商品库存积压严重,直接打折降价怕影响品牌形象,怎么办?

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,就是把它作为“赠品”,去搭配那些热销的商品。这就是“满赠”活动的核心价值之一:它不仅能像“满减”一样提升客单价,还能帮助我们优化库存结构,并给用户带来一种“意外之喜”的超值感。

image-20250725203555950

我给满赠的定义是:在活动时间段内,用户购买主商品,当订单金额或商品件数满足预设的门槛时,即可免费获得指定赠品的营销活动。

和满减一样,我也把它分为两种常见形式:

  1. 直接满赠:规则简单直接,例如“满100元赠USB风扇”。
  2. 阶梯满赠:设置多个优惠档位,例如“满100元赠USB风扇,满200元赠小熊电饭煲”,以此激励用户冲击更高的消费档次。

1. 商家创建满赠活动

满赠活动的B端创建流程,与满减活动的主干完全一致,我依然采用了我们熟悉的“创建四部曲”。

选择活动类型 -> 活动基本信息 -> 满赠规则设置 -> 活动商品选择

这体现了我在设计后台系统时的一个重要原则:保持操作逻辑的一致性,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

image-20250725203652822

我们把创建流程拆解为具体的字段。这个功能的关键,在于“满赠规则设置”和“活动商品选择”这两步,有了全新的内涵。

image-20250725203726873

现在,我们来看这张“创建满赠活动”的页面原型,这是本节功能设计的核心。

它的上半部分(活动信息、优惠类型)与“满减”的设计几乎可以完全复用。真正的区别在下半部分:

  • 选择商品(主商品):这里的商品列表,指的是用户必须购买才能享受优惠的“主商品”。商家可以选择全店商品参与,也可以指定部分热销商品参与。
  • 选择赠品:这部分是“满赠”功能设计的灵魂。我需要在这里,为商家提供另一个商品选择器,让他可以从自己的商品库中,选择一个或多个商品,作为本次活动的“赠品”。

我的设计要点是,赠品的选择必须灵活。商家不仅可以指定“赠品A”,还可以设置“满200元,可在赠品B或赠品C中任选其一”,把选择权交给用户,从而提升活动的吸引力。

2. 用户端体验

image-20250725203831933

一个后台功能设计得再好,如果用户在前端无感知,那也是失败的。所以,我必须在C端(用户端)清晰地把优惠信息传达出去。

  • 商品详情页:当一个商品参与了满赠活动,我会在其价格旁边,增加一个醒目的“”字标签。用户点击后,可以看到详细的活动规则,例如“满100元即可获赠XX商品一件”。
  • 结算页:当用户的订单满足满赠条件时,在结算页的商品清单中,我会把赠品作为一个单独的行给展示出来,价格标注为0元。这能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“获得感”,让他清晰地感知到自己享受到的优惠。

3. 满赠活动管理

image-20250725203937920

最后,商家创建的所有满赠活动,也会进入到我们统一的“活动管理”列表中。

这张列表的整体框架是完全复用的。我需要做的,仅仅是确保“优惠信息”这一列,能够准确地显示出满赠活动的核心规则,例如“满100元赠A商品”。通过这种方式,商家可以高效地对进行中或未开始的活动,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后续操作


3.1.3 总价活动-满折活动管理

我们已经有了“满减”(针对订单金额的优惠)和“满赠”(针对订单价值的提升),现在,我需要一个能直接激励用户购买“更多件数”的工具。尤其是在服装、图书、日用品这类客单价不一定高,但用户常常会一次性购买多件的品类中,这个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。于是,“满折”活动就应运而生了。

满折,即当用户购买指定商品的件数,达到预设门槛时,即可享受整单相应折扣的优惠。例如,“指定商品任选3件,即可享受8折优惠”。

1. 商家创建满折活动

在B端设计上,我依然沿用了标准化的“创建四部曲”流程,这能确保商家在使用我们后台时,有一种统一、连贯的操作体验,而不需要为每一种新活动都重新学习一遍。

image-20250726092532568

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个功能的核心——“填写活动规则”。

image-20250726092602653

我们直接来看“创建满折活动”的页面原型。它的核心设计,全部体现在“活动规则”这个模块里。

  • 规则设置:这里的规则不再是“满X元”,而是“满X件”,优惠方式也从“减Y元”变成了“打Z折”。
  • 阶梯折扣:和满减、满赠一样,我也为“满折”设计了阶梯模式。商家可以设置“满2件打9折,满3件打8折”,通过一个更优惠的折扣力度,来强力吸引用户“再多拿一件”,从而有效提升订单的商品件数(即购物深度)和销售总额。

2. 用户端体验

image-20250726092913868

在C端,为了让用户能清晰地感知到“满折”优惠,我的设计思路和“满减”是完全一致的。

  • 活动感知:我会在参与活动的商品详情页上,用一个醒目的“满折”标签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。
  • 优惠计算:在结算页,当用户购物车中参与活动的商品件数满足了规则后,系统会自动计算出折扣金额,并在“优惠金额”处明确展示,让用户直观地看到自己省了多少钱。

3. 满折活动管理

image-20250726093347431

在“活动管理”后台,商家也能清晰地看到所有已创建的满折活动。

在列表的“优惠类型”这一列,我会直观地显示出“满3件,8折”这样的核心规则,便于运营人员进行后续的查看、编辑或结束等管理操作。通过对列表、创建页等核心组件的复用,我能用最低的成本,最高效地扩展出新的营销玩法。

到此为止,我们已经系统性地掌握了总价活动中的“三剑客”:满减、满赠、满折。它们在B端的设计上有很多共通之处,但在C端的体感和核心运营策略上又各有侧重。

最后,我给你留一个思考题:如果我们要做一个更复杂的“满返”(比如,订单满100元,返还20元优惠券或2000积分)活动,它的B端和C端产品设计,与我们已经学过的这三种相比,又会有哪些共同点和差异点呢?带着这个问题,我们将在后续的课程中继续探索。


3.1.4 总价活动-套装活动

在之前的几种总价活动中,我们都是设定一个“规则门槛”,让用户自由地选择商品去凑单。但很多时候,我作为商家,希望能更“主动”地为用户规划好一组合集,并给出一个打包优惠价来提升整体销量。

比如,快餐店里“汉堡+薯条+可乐”的套餐,美妆领域“水、乳、精华”的护肤品套装,或者服饰店里“上衣+裤子”的搭配组合。这些,就是我们这节要设计的——套装活动

1. 套装活动设计思路

套装活动的核心,是将多个独立的商品,打包成一个新的销售单元进行促销。它的设计思路依然遵循我们的标准框架,关键在于对“套装规则”的定义。

在B端设计上,我将“套装规则”进一步细分为了两种核心类型,以满足商家多样化的营销需求:

  1. 固定套装:一个打包好的组合,用户必须完整购买,不可更改。
  2. 搭配套装:提供一定的选择空间,例如“主商品A + 搭配商品B/C/D任选其一”。

2. 设计详解:固定套装

image-20250726094401049

“固定套装”是最简单、最常见的模式。它的逻辑就是“商品A + 商品B + 商品C = 一个固定的打包价”。

我们来看它的创建页面:

  • 套装类型:商家首先选择“固定套装”。
  • 套装价格:商家需要为这个打包好的组合,设置一个全新的、有吸引力的“套装价”。
  • 选择商品:商家在下方的商品选择器中,勾选出所有要包含在这个固定套餐里的商品。

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规则清晰,用户决策成本低。缺点是灵活性较差。

3. 设计详解:搭配套装

“搭配套装”则为商家和用户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。它的逻辑更像是“主商品区任选一件 + 搭配商品区任选一件 = 优惠组合价”。

在创建页面上,它的设计也更为复杂:

  • 套装类型:商家需要选择“搭配套装”。
  • 选择主商品:商家首先要指定一批“主商品”。
  • 选择搭配商品:然后,再指定一批可供搭配的“副商品”。

image-20250726094747956

这种模式非常适用于服饰、3C配件等品类。例如,我可以设置一个“买任意一款手机(主商品),即可半价换购任意一款手机壳(搭配商品)”的活动。这给了用户一定的自主选择权,体验更好,也更容易促成关联销售。

4. 用户端体验

image-20250726094729297

当一个商品参与了套装活动时,我该如何在C端把它呈现给用户呢?

我的方案是,在该商品的详情页下方,专门开辟一个“优惠套餐”的区域。

如上图所示,这个区域会清晰地展示出套餐内的所有商品图片、名称,以及最具吸引力的“套餐价”,并提供一个“立即购买套餐”的按钮。通过这种直观的对比,用户能立刻感知到购买套餐的超值之处,从而被引导完成购买。

5. 套装活动管理

image-20250726095246261

最后,在B端的活动管理后台,商家可以统一管理所有已创建的套装活动。

为了便于商家区分,我特意在活动列表中增加了一列“套装类型”。通过这一列,商家可以一目了然地分清,哪些是“固定套装”,哪些是“搭配套装”,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数据分析。


3.2 营销规则

我们已经为商家设计了品类丰富的单品活动和总价活动。但当这些“武器”可以被同时使用时,一个新的、也是更复杂的问题就摆在了我的面前。

image-20250726095759645

为了解决这个“优惠爆炸”的问题,防止出现混乱和亏损,我作为产品经理,必须设计一套清晰、严谨的“营销规则”。它就像我们营销系统的“基本法”,规定了所有活动之间应该如何协同工作。

我将这套复杂的规则,拆解为四大核心模块。接下来,我们将逐一攻克。

3.2.1 规则一:叠加与互斥

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运营场景:新款iPhone上市,运营同学恨不得把秒杀、拼团、满减、满赠所有优惠都给它加上,让它看起来“优惠到极致”。但,这样真的可以吗?

答案是否定的。如果没有任何限制,多个大力度的单品活动叠加,商品价格可能会变成负数。因此,我必须定义清楚

哪些活动之间是“互斥”的(不能同时享受),哪些又是可以“叠加”的(可以同时享受)。

image-20250726095825205

要定义规则,我首先需要把平台内所有的“优惠”形式,按照性质进行归类。我将它们划分为四大类:

  1. 单品活动:直接作用于商品本身的优惠,如秒杀、直降、拼团。
  2. 总价活动:作用于订单总价的优惠,如满减、满赠、满折。
  3. 抵扣活动:用户使用虚拟资产进行抵扣的活动,如优惠券、积分、礼品卡。
  4. 支付活动:与支付渠道绑定的优惠,如信用卡支付立减。

image-20250726104251355

理清了分类,我就可以制定出上面这张“优惠叠加互斥规则表”。这是我们整个营销系统的“交通法规”。

它的核心逻辑可以总结为:

  • 同类互斥:一个商品不能同时参与两个“单品活动”(例如,你不能让一个商品既是秒杀价,又是拼团价)。同理,一个订单也不能同时满足两个“总价活动”。
  • 异类叠加:不同类型的活动,原则上是可以叠加享受的。例如,一个商品可以先享受“秒杀”价(单品活动),达到门槛后可以再享受“满减”(总价活动),结算时还可以用“优惠券”(抵扣活动),最后用“信用卡支付”(支付活动)再减一点钱。

3.2.2 规则二:活动顺序

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活动可以一起用了。但新的问题又来了:先算哪个,后算哪个? 顺序不同,结果可能天差地别。

image-20250726103851360

我的设计原则是,模拟用户真实的交易环节,定义一条雷打不动的计算链路

  1. 第一步:计算单品活动。先算出商品经过秒杀、直降等活动后的价格。
  2. 第二步:计算总价活动。用第一步得出的价格总和,去判断是否满足满减、满折的门槛。
  3. 第三步:计算抵扣活动。用第二步得出的价格,去使用优惠券、积分等进行抵扣。
  4. 第四步:计算支付活动。用第三步得出的最终应付金额,去享受支付渠道的优惠。

image-20250726103917986

但在这个大原则下,还有一个更细致的问题:当同一种类型的活动有多个时,又该怎么算?比如,一个订单同时满足“满200减20”和“满300减40”。

这里,我设计了两种模式供运营人员选择:

  • 递进式:先计算第一个门槛的优惠,用优惠后的金额,再去判断是否满足下一个门槛。这种模式对平台最有利,能严格控制成本,但计算逻辑复杂。
  • 平行式:所有满足门槛的优惠,都基于原始金额进行计算,然后全部生效。这种模式对用户最友好,计算速度快,但商家有亏损的风险(例如,用户买300元商品,同时享受了“满200减20”和“满300减40”,平行计算下总共优惠了60元)。

image-20250726104208247

通过上面这个案例,你可以清晰地看到,一个999元的鼠标,在“递进式”和“平行式”两种不同规则下,最终的成交价是不同的。在后台为运营设计这个功能时,我必须把这两种模式的选择权交给他们,并讲清楚其中的利弊。

3.2.3 规则三:优惠分摊规则(深度解析)

我们必须认识到,这个规则的存在,是为了解决一个核心的财务问题:当一笔享受了总价优惠的订单发生部分退款时,如何确保退款金额的计算是公平且准确的,以防止平台或商家产生亏损。

1. 基础场景:单一总价优惠的分摊

image-20250726104708001

我们从一个最基础,也最常见的场景开始。如上图所示,一个60元的订单,通过“满60减20”的活动,用户实际支付了40元。现在,用户需要退掉其中10元的A商品。我们应该退给他10元吗?

绝对不行。如果退10元,就意味着用户用30元买到了价值50元的B和C商品,享受了“满50减20”的优惠,这与我们“满60减20”的活动规则相悖,平台或商家平白无故地亏损了。

要解决这个问题,就必须引入我们分摊规则的“第一性原理”:任何一笔作用于订单整体的优惠,都必须按比例分摊到订单内的每一个商品上。

我制定的核心分摊公式如下:
商品优惠金额 = 总优惠金额 × (商品金额 / 参与活动商品的价格总和)

现在,我们用这个公式来精确计算A商品的退款金额:

  1. 计算A商品分摊到的优惠金额
    A商品优惠金额 = 20元 × (10元 / 60元) = 3.33元
  2. 计算A商品应退款金额
    A商品应退款 = A商品原价 - A商品分摊到的优惠金额 = 10元 - 3.33元 = 6.67元

只有这样,我才能确保退款后,剩余的B、C两件商品,其合计支付金额(40-6.67=33.33元)与它们应该享受的优惠是匹配的。

2. 进阶问题:计算精度与尾差处理

image-20250726110938190

应用这个公式,我们可以继续计算出B和C的应退款金额。但是,在真实的计算机系统中,除法运算常常会导致无限循环小数(例如 10/60 = 0.1666...),这会带来精度问题。如果A、B、C的优惠金额分别是3.33, 6.67, 10.00,三者相加可能等于20.00,也可能等于19.99或20.01。这个微小的误差,在海量订单下,会累积成巨大的财务漏洞。

image-20250726111003639

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我设计了一条“尾差处理规则”:最后一个商品的优惠金额 = 总优惠金额 - 之前所有商品已分摊的优惠金额之和

image-20250726111530614

同时,为了让计算过程更稳定,我还会制定一条工程上的最佳实践:
image-20250726111541687
按商品金额从小到大进行计算,然后将所有的计算尾差,都归结到最后一个(即金额最大)的商品上。这能保证,无论如何计算,一个订单内所有商品分摊的优惠总和,绝对等于这笔订单享受的优惠总额,一分不多,一分不少。

3. 终极挑战:多商品、多活动、多层级优惠的混合分摊

现在,我们来挑战一个最复杂的场景,它融合了我们前面学到的所有规则。

image-20250726111624491

这个场景的复杂性在于,优惠不再是单一的“满减”,而是包含了单品活动、总价活动、抵扣活动的多层级优惠。

要解决这个问题,我必须严格遵循我们在上一节定义的“活动顺序”。

image-20250726111749384

我们必须再次重申这条计算的生命线:单品活动 > 总价活动 > 抵扣活动。优惠的计算和分摊,必须严格按照这个优先级,层层递进。

image-20250726111732314

现在,我们对这个终极案例,进行庖丁解牛式的拆解:

  • 第一步:计算单品活动。

    • A商品参加“直降1000元”,其优惠后的价格变为 3000 - 1000 = 2000 元。
    • B商品不参与单品活动,价格仍为 100 元。
    • 此时,用于下一步计算的订单价格基础是 A=2000元, B=100元。
  • 第二步:计算总价活动。

    • B商品参加“满100-50”的满减活动,其价格变为 100 - 50 = 50 元。
    • A商品不参与总价活动,价格仍为 2000 元。
    • 此时,用于下一步计算的订单价格基础是 A=2000元, B=50元。
  • 第三步:分摊抵扣活动(优惠券)。

    • 现在,我们需要将这张1500元的优惠券,分摊到A和B两个商品上。
    • 用于分摊的商品价格总和为2000元(A的折后价) + 50元(B的折后价) = 2050元
    • B商品应分摊的优惠券金额 = 1500元 × (50元 / 2050元) ≈ 36.59元
    • A商品应分摊的优惠券金额 = 1500元 - 36.59元 = 1463.41元 (应用尾差处理规则)。
  • 第四步:得出结论。

    • A商品总共优惠了:1000元(直降) + 1463.41元(优惠券) = 2463.41元
    • B商品总共优惠了:50元(满减) + 36.59元(优惠券) = 86.59元

通过以上严谨的、层层递进的规则设计,我才能确保,无论运营人员配置出多么复杂的优惠组合,我的系统都能准确、公平、安全地计算出最终价格和退款金额,守住平台和商家资金安全的生命线。这,就是“分摊规则”设计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所在。

3.2.4 规则四:风险与防范

image-20250726110124008

作为产品经理,我不仅要设计功能,更要保护平台和商家的利益,防止他们因为误操作而造成亏损。

image-20250726110131853

为此,我设计了一套“风险防范组合拳”:

  1. 低价预警:当系统检测到商家设置的优惠力度过大,可能导致亏损时(例如,折后价低于成本价),自动弹出醒目的预警提示,让商家进行二次确认。
  2. 活动审核:对于一些重要的、或者新手商家创建的活动,我可以设计一个“审核”流程。活动创建后不会立刻生效,而是进入“待审核”状态,需要由运营主管或平台管理员审核通过后,才能正式上线。
  3. 安全策略:为了防止专业的“羊毛党”通过技术手段刷单,我还需要设计一些基础的“反作弊”策略,例如限制同一个IP地址、同一个设备、同一个收货地址的参与次数等。

image-20250726110202924

最后我们总结一下,以上就是我设计的营销规则体系。它就像一张无形的、精密的大网,确保了我们整个营销活动系统,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场景下,依然能够公平、稳定、安全地运行。

3.3 营销工具

在第三章的后续部分,我们将进入一个更有趣、更具互动性的领域——营销工具。它不再是简单的让利,而是通过游戏化的玩法,来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粘性,实现“品效合一”的营销目标。

3.3.1 抽奖工具

抽奖,是一种低成本、高回报的互动营销玩法。它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奖品,来驱动用户完成我们期望的特定行为,如每日访问、分享拉新等。

1. 抽奖工具的需求分析

在我动手设计具体的产品功能前,我必须首先回归原点,搞清楚我们“为什么”要做这个功能。

image-20250726112559235

我之所以要在系统中,增加一个看似和“卖货”没有直接关系的“抽奖”功能,其核心驱动力,来自于商家提升用户活跃度与忠诚度的真实诉求。

通过上图的需求背景,我提炼出抽奖工具需要满足的两大核心业务目标:

  1. 提升老用户粘性:通过每日免费抽奖等形式,为老用户提供一个持续访问我们App或店铺的理由,提升DAU(日活跃用户)。
  2. 促进新用户增长:将“分享”与“增加抽奖次数”进行绑定,激励老用户主动去进行社交分享,从而为店铺带来低成本的新流量。

image-20250726112647407

明确了业务目标后,我就需要从最宏观的视角,来构思这个工具的完整生态。我首先要定义其中的“核心角色”和“整体流程”。

  • 核心角色:抽奖工具的生态中,主要有三方参与者:
    • 平台方:我作为平台的产品经理,负责设计和提供稳定、通用的抽奖工具。
    • 商家:是抽奖活动的发起者和成本承担者,他们使用我提供的工具,来配置活动规则和奖品。
    • 用户:是抽奖活动的最终参与者。
  • 整体流程:整个业务的生命周期,是一个清晰的闭环。如上图所示,平台提供工具 -> 商家配置活动 -> 用户参与抽奖 -> 商家发放奖品 -> 用户查看奖品。我的产品设计,必须确保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顺畅无误。

在宏观流程中,“用户参与抽奖活动”是整个玩法能否成功的关键。那么,用户的体验旅程应该是怎样的呢?

image-20250726112736166

为了让用户体验顺畅、且富有激励性,我为C端用户设计了上面这条完整的“参与流程”闭环。

我们来一步步拆解这个流程:

  1. 触发抽奖:用户进入活动页面,点击“立即抽奖”按钮。
  2. 前置判断:系统首先判断用户“是否还有抽奖次数”。
  3. 次数用完:如果次数已用完,系统会弹出提示,并引导用户去“通过分享获得更多抽奖次数”。这正是我们实现拉新裂变的关键设计。
  4. 执行抽奖:如果次数未用完,系统则根据后台配置的算法,来判断本次抽奖“是否中奖”。
  5. 结果反馈
    • 如果中奖,则弹出“恭喜中奖”的强提示,并引导用户去“查看奖品信息”。
    • 如果未中奖,则弹出“谢谢参与”的安慰性提示。

image-20250726124606407

通过对业务目标、宏观流程、用户旅程的完整分析,我就为接下来进行具体的“产品设计”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
2. 抽奖工具的产品设计

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析,抽奖工具的设计,必须同时兼顾**商家端(B端)的易用性和灵活性,以及用户端(C端)**的趣味性和流畅体验。我将为你分别进行拆解。

一、 商家端(B端)产品设计

我们首先来看商家后台的设计。我需要为商家提供一个足够强大,但操作又不能过于复杂的活动创建流程。

image-20250726124513436

我设计的商家创建流程,依然遵循我们熟悉的“四部曲”,确保了后台操作的一致性。接下来,我们详细看一下每一步的具体设计。

1. 设置基本信息

image-20250726124625992

这是活动创建的第一步,商家需要在这里设置活动的“身份信息”,包括活动名称活动时间活动平台(是在App内还是H5页面生效)以及活动说明(即活动规则的文字描述)。

2. 填写抽奖规则

image-20250726124651499

这是抽奖功能设计的灵魂,它决定了整个活动的核心玩法。

image-20250726124725381

在设计这部分功能时,我主要思考并解决了上面这两个核心问题。

  • 抽奖类型:我为商家提供了两种模式,来回答第一个问题。
    • 即时抽奖:用户抽完立刻知道结果。这是最常见的模式,能提供即时反馈和刺激。
    • 非即时抽奖:用户参与后,需要等待统一的开奖时间(例如,每周五开奖)。这种模式适用于需要营造悬念和持续关注度的活动。
  • 抽奖条件:我允许商家设置参与门槛,例如用户必须使用XX积分、达到XX会员等级,或者完成订单后才能获得抽奖资格。
  • 参与次数:商家可以灵活控制用户参与的频率,是每人每天可抽N次,还是在整个活动周期内每人一共可抽N次
  • 分享设置:这是实现裂变增长的关键。我需要让商家可以配置“用户分享活动后,可以额外增加N次抽奖机会”的规则。
  • 提示文案:为了让体验更友好,我允许商家自定义各种场景下的提示文案,如中奖提示未中奖提示活动未开始提示等。

3. 选择抽奖奖品

image-20250726124857807

在这一步,商家需要设置本次活动的“奖池”。为了回答“如何控制奖品数量”这个问题,我要求商家在设置每一个奖品时,都必须明确两项核心信息:奖品数量中奖概率。系统会根据这两项配置,通过抽奖算法来精确控制奖品的发放。

为了丰富奖品的类型,我设计的奖池支持多种奖品形态:

  • 实物商品

    image-20250726125038417

  • 优惠券
    image-20250726125104812

  • 积分
    image-20250726125113561

image-20250726125326357

image-20250726125341599

通过这种模块化的设计,商家就可以非常灵活地配置出具有吸引力的奖品组合。

二、 用户端(C端)产品设计

当商家在后台配置好活动后,C端用户看到和体验到的,必须是一个有趣、流畅的界面。

1. 抽奖主页面

image-20250726125205586

image-20250726125128157

我采用了最经典的“九宫格”抽奖样式。这个页面的核心元素包括:

  • 抽奖区域:九个格子中,分布着不同的奖品和“谢谢参与”的选项。
  • 抽奖按钮:用户点击“立即抽奖”,转盘开始转动。当用户次数用尽,按钮会变为“明天再来”或“分享获取次数”等不可用状态。
  • 中奖名单:页面下方会实时滚动最新的中奖信息,营造一种热闹、很多人中奖的氛围,来激励其他用户参与。

2. 抽奖结果反馈

对于“即时抽奖”来说,及时的结果反馈至关重要。

  • 中奖:立刻弹出强提示的“恭喜中奖”弹窗,告知用户获得了什么奖品。
  • 未中奖:弹出安慰性的“祝您下次中奖”弹窗,并引导用户“下次再来”。

3. 我的奖品列表

所有用户中奖的记录,都会沉淀在“我的中奖记录”这个页面。用户可以在这里,清晰地看到自己获得的所有奖品,以及每一个奖品的当前状态,是“待兑换”还是“已兑换”,方便进行后续的核销与使用。


3.3.2 优惠券工具

如果说“抽奖”是提升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利器,那么“优惠券”则是我工具箱中,用途最广泛、玩法最灵活、最能实现精细化运营的“万能钥匙”。它几乎可以和任何营销场景进行组合,是我们刺激用户行为、提升转化和复购的核心手段。

image-20250726130639644

1.优惠券工具的需求分析

image-20250726130159412

我为什么要设计一套独立的、复杂的优惠券系统?我们来看一个商家最常见的困惑:用户在一次大促中尽兴消费后,就“消失”了,如何能有效地把他们“拉回来”,产生第二次、第三次消费呢?

“满减”、“满折”这类活动,解决的是“当下”的转化问题。而优惠券,则是我用来连接“当下”与“未来”的桥梁。我将优惠券的核心业务价值,总结为两点:

  1. 提升复购率:通过在用户完成交易后、或在日常的互动中,向其发放一张带有有效期的优惠券,我就为他创造了一个“必须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回来消费”的强烈理由。
  2. 精准控制成本:与全场打折不同,优惠券可以“指哪打哪”。我可以控制它的发放数量、发放人群、使用门槛和适用商品,从而将营销预算,精准地花在最有价值的用户和商品上。

1. 优惠券的构成要素

在设计功能前,我首先要像解剖麻雀一样,拆解“优惠券”这个事物的核心构成要素。

一张小小的优惠券,看似简单,实则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规则。我作为产品经理,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以下所有要素:

要素分类核心字段我的解读
券面价值面值 / 折扣这是优惠券最核心的价值。例如,10元代金券,或8折折扣券。
使用门槛使用条件用户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用这张券。例如,“满100元可用”。无门槛券则没有此项。
适用范围使用范围 / 使用平台这张券可以用在哪些地方。是“全场通用”,还是仅限“购买A商品”可用?是仅限App内,还是小程序也可用?
有效期限使用时间这是刺激用户在未来消费的关键。是“领取后7天内有效”,还是只能在“固定的10月1日到10月7日”之间使用?
发放与领取发放数量 / 领取人这张券总共准备发多少张?是所有人都可以公开领取,还是只发给“VIP用户”的专属福利?

只有将这些要素全部定义清楚,我才能设计出一套足够灵活、能满足各种运营场景的优惠券系统。

2. 优惠券的生命周期与用户旅程

image-20250726130240979

定义了优惠券的核心要素后,我们再从宏观视角,看一下优惠券从诞生到消亡的“一生”,也就是它的生命周期流程。

  • 核心角色商家(创建者和发放者)与用户(领取者和使用者)。
  • 生命周期商家创建/发放 -> 用户领取 -> 用户使用 -> 商家统计。我的产品设计,必须支撑起这个完整的闭环。

对于用户来说,他们与优惠券的互动,主要发生在两个核心环节:“领券”和“用券”。

  • “领券”环节的场景设计

image-20250726130516515

我必须在用户消费决策的关键路径上,为他们提供清晰、便捷的领券入口。例如,在商品详情页,我会明确地告诉用户“本店现有以下优惠券可供领取”,用户点击后,即可在弹窗中一键领取。

  • “用券”环节的场景设计

image-20250726130544241当用户选好了商品,来到订单结算页时,这是优惠券发挥作用的最后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。在这个页面,我会设计一个“优惠券”的选择栏,用户点击后:

  1. 系统会自动判断用户当前订单满足了哪些优惠券的使用门槛,将“可用优惠券”高亮地展示在最前方。
  2. 对于那些用户已领取、但当前订单“不可用”的优惠券,我也会展示出来,并清晰地告知用户“不可用”的原因(例如,“未达到满减金额”)。这是一种反向的激励,可能会促使用户返回去,再多买一件商品来凑单。

通过对业务目标、核心要素、生命周期和用户旅程的完整分析,我们就为接下来进行具体的B端“优惠券创建”功能设计,铺平了道路。

好的,我们已经清晰地定义了优惠券工具的需求。接下来,我将带你进入产品设计的核心环节,看看我是如何将这些需求,转化为一个强大、灵活且易于商家使用的后台功能。


2.优惠券工具的产品设计

我的设计哲学是,把复杂留给自己,把简单交给用户。对于优惠券这种玩法极其丰富的工具,B端(商家端)的设计尤其考验产品经理的抽象和归纳能力。我需要将万千种运营场景,收敛到一套结构化、标准化的创建流程中。

image-20250726131021810

我设计的优惠券创建过程,主要分为三大步骤:设置基本信息 -> 填写领取规则 -> 填写使用规则

一、设置基本信息与领取规则

image-20250726131936090

在创建优惠券的第一步,我将“基本信息”和“领取规则”放在了一起,因为它们共同定义了这张优惠券的“身份”和“发放方式”。

  • 基本信息
    • 优惠券名称:方便商家在后台进行识别和管理。
    • 优惠券数量:即“库存”,控制了这张券的总发放量,是控制成本的第一道闸门。
    • 使用平台:定义这张券是在App、H5还是小程序中生效。
  • 领取规则:这是实现“精细化运营”的关键。
    • 领取用户:我为商家提供了多种用户圈定方式。可以是全部用户可领的普惠券;也可以是针对用户等级(如:钻石会员专享)或用户标签(如:高潜流失用户)的精准券;甚至支持上传文件,针对特定的用户ID列表进行一对一发放。
    • 领取张数:可以限制每人限领N张,防止被“羊毛党”恶意刷取。
    • 领取时间:定义这张优惠券可以被领取的起止时间。
    • 公开设置: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关。如果勾选了“公开领取”,这张券就会出现在商品详情页等C端入口,供用户主动领取。如果不勾选,它就是一张“私有券”,不会对外展示,只能由运营人员通过后台手动发放给指定用户,常用于客服补偿等场景。
二、填写使用规则——玩法的核心

这是优惠券设计的灵魂所在。一张券到底“怎么用”,决定了它的营销价值。我设计了多种优惠券类型,来满足不同的业务场景。

2.1 满减券的设计

image-20250726132042176

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优惠券。它的核心规则包括:

  • 优惠券类型:首先,我定义了券的适用范围。是仅限购买某些商品的商品券,还是全场通用的通用券,或者是只能抵扣运费的运费券
  • 使用门槛:即“满X元可用”。
  • 优惠券面额:即“减Y元”。
  • 有效期:这是刺激用户复购的关键。我设计了两种模式:
    • 固定时间:例如,国庆节专用券,只能在10月1日到10月7日之间使用。
    • 相对时效:这种模式更为灵活,例如自领取之日起N天内可用,或者自领取次日起N天内可用。这能确保每个领到券的用户,都有一个完整的有效期。
  • 适用范围:这里可以更精细地控制券能用于哪些商品,是全部商品,还是指定商品指定类目指定品牌

image-20250726132157048

当商家选择“指定商品”时,我会提供一个与我们之前设计完全一致的、可复用的商品选择器组件,让他可以方便地进行勾选。

2.2 折扣券的设计

image-20250726132136682

折扣券的设计,与满减券大部分相同,核心区别在于“优惠方式”的定义。商家不再是输入一个固定的“面额”,而是输入一个“折扣率”,例如“打8折”。

2.3 立减券的设计

image-20250726132143949

立减券,又称“现金券”,是优惠力度最大的一种。它的特点是“无使用门槛”。在设计上,我只需要让商家输入一个“立减金额”即可。这种券通常用于新用户注册礼包、或高价值用户的回归召回等关键场景。

三、 优惠券的管理

image-20250726132209133

当商家创建完所有优惠券后,他可以在这张“优惠券管理列表”中,对所有券进行统一的查看和操作。

我为这张列表设计了清晰的信息维度:

  • 核心信息:优惠券的名称类型(满减/折扣)、发放数量有效期等一目了然。
  • 优惠券状态:我通过未开始领取中已结束已失效这几种状态,让商家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一张券当前的生命周期阶段。
  • 快捷操作:商家可以对不同状态的券,进行查看编辑结束活动或查看数据等操作。

通过以上这套B端产品设计,我就为商家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、配置灵活、管理方便的“优惠券弹药库”,让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营销战役,自由地组合和使用这些“弹药”。


3. 优惠券的逻辑规则

当一个订单中,存在多个商品、多张可用优惠券时,系统必须有一套清晰的规则,来决定最终如何计算优惠。我将它总结为三大核心规则。

规则一:叠加与互斥

image-20250726132817387

这个问题的答案,取决于优惠券的类型。我制定的核心原则非常简单:同一类型的优惠券,一个订单只能使用一张;不同类型的优惠券,在不冲突的情况下,可以叠加使用。

例如,用户可以同时使用一张“店铺满减券”、一张“平台品类券”和一张“运费券”,但不能同时使用两张“店铺满减券”。

image-20250726132847661

上图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真实案例,一个订单同时叠加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优惠,最终形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价格。我的系统设计,就必须能够支持这种复杂的叠加计算。

image-20250726133202001

我们来看上面这个非常经典的、模拟真实购物场景的案例。要判断这4张优惠券能否同时使用,我设计的系统,会遵循以下逻辑进行严谨的校验。

第一步:识别每张优惠券的“类型”与“范围”

我首先会将这4张券进行归类:

优惠券券类型作用范围使用门槛
优惠券1商品券仅限“鼠标”这个商品无门槛(立减)
优惠券2店铺券仅限“A店铺”内的商品订单金额满100元
优惠券3平台券跨店铺所有商品订单总金额满400元
优惠券4运费券仅限“A店铺”的运费无门槛(免邮)

第二步:逐一校验每张券的“门槛”与“叠加规则”

  1. 校验【优惠券1】:它是一张商品券,直接作用于鼠标,无使用门槛。可用
  2. 校验【优惠券2】:它是一张店铺券。计算A店铺的商品总价为 99元(鼠标) + 30元(鼠标垫) = 129元。这个价格满足了“满100元”的使用门槛。由于它和优惠券1的类型(店铺券 vs 商品券)不同,因此可叠加使用
  3. 校验【优惠券3】:它是一张平台券。计算跨店订单的总价为 129元(A店铺) + 398元(B店铺) = 527元。这个价格满足了“满400元”的使用门槛。由于它和前两张券的类型(平台券 vs 店铺券/商品券)都不同,因此可叠加使用
  4. 校验【优惠券4】:它是一张运费券,属于特殊类型,用于抵扣A店铺的运费,通常可以和所有其他类型的优惠券叠加。可用

第三步:得出最终结论

  • 这4张优惠券可以同时使用吗?
    • 可以。 因为这四张券分别属于商品券、店铺券、平台券、运费券,类型各不相同,且订单情况满足了它们各自的使用门槛,因此它们可以完美地叠加使用。
  • 系统应该推荐使用哪张优惠券呢?
    • 全部推荐使用。 在这个场景下,由于所有券都可以叠加,并且都能带来优惠,系统的最优策略就是默认将这4张券全部勾选并应用,从而为用户计算出最终的、优惠力度最大的订单价格。

在电商后台,我定义优惠券的“类型”,其核心依据,并不是它“长什么样”,而是它的“作用范围”和“成本由谁承担”。只有基于这两个维度,我才能建立起一套严谨、无歧义的叠加互斥规则。

我将优惠券,严格划分为以下几个层级完全不同的类型:

优惠券类型定义与作用范围成本承担方核心目的
单品券层级最低。仅对指定的某一个商品(SKU/SPU)生效。商家推广单一爆款或清仓。
店铺券层级居中。对指定店铺内的所有或部分商品生效。商家提升本店的客单价和转化率。
平台券层级最高。可跨店使用,对平台上所有或部分店铺的商品生效。平台提升整个平台的GMV和用户活跃度。
运费券类型特殊。仅用于抵扣运费。商家 或 平台降低用户的购买决策门槛。

核心规则:只有同一个层级的优惠券,才存在“互斥”关系。不同层级的优惠券,因为其作用范围和成本方完全不同,所以可以叠加


规则二:推荐原则

当一个订单同时满足多张优惠券的使用门槛时,系统应该如何帮助用户做出最优决策,商家或许并不想让用户同时使用多张卷,所以在我们上一小结的设计中,三个劵同时归类为了商品券,这时候我们的优先计算原则就是优惠最大的金额

image-20250726133421088

我的设计原则是——永远帮助用户做出“最省钱”的选择。系统后台会自动计算所有可能的、可叠加的优惠券组合方式,并默认选中那个“优惠总金额最大”的最佳组合。

我们来看一个复杂的实战案例:

image-20250726134305240

面对这个复杂的场景,我的系统后台会进行如下的智能计算:

image-20250726134246505

如上图所示,系统会:

  1. 匹配:首先判断每个商品分别适用哪些优惠券。
  2. 组合:然后尝试所有可行的叠加组合。
  3. 择优:最后计算出“水杯类满减券 + A店铺满减券 + 运费券”这个组合,可以优惠131元,是所有组合中优惠力度最大的,因此系统会向用户默认推荐这个方案。
规则三:分摊规则

我们再次遇到了这个至关重要的财务规则。

image-20250726134517071

当一个订单使用了多张、作用范围不同的优惠券后,发生部分退款时,分摊计算就变得更加复杂。我将这个计算过程,用一张表格为您清晰地呈现:

image-20250726134534335

最终结论:当用户想要退货A商品(鼠标,原价99元)时,我设计的系统会从其原价中,扣除掉它所分摊到的23.35元优惠,最终应退款 99 - 23.35 = 75.65 元。只有这样,才能保证财务的绝对严谨。

4. 优惠券工具的数据

作为一名专业的产品或运营,我绝不能只满足于“把功能做出来”。我必须知道我策划的每一次活动,效果如何,成本怎样。因此,为优惠券工具设计一套完善的“数据详情”,是必不可少的一步。

image-20250726134849709

我将优惠券的数据监控,分为了四大维度,共计11个核心指标:

通过对这11个核心数据指标的持续监控和分析,我作为运营,就能够精准地洞察每一次优惠券活动的成败得失,并为下一次的优化,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。